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1941年—)是法国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及心理学思想家,以研究心理创伤与“复原力”(Résilience)理论闻名。他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果深刻揭示了人类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实现自我修复,其思想融合了精神分析、文学与科学,成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参考。以下是其生平与思想的综合梳理:
---
一、个人背景:二战创伤与学术觉醒
1. 童年苦难
西瑞尼克出生于法国犹太家庭,童年经历二战浩劫。1942年,其父母被纳粹逮捕并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本人辗转躲避追捕,7岁时甚至被安排为法国军队传递情报。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创伤与生存的深刻理解。
2. 学术转向
战后,他在女教师的庇护下逐渐恢复,后进入心理学领域学习,致力于探索“从痛苦中再生”的机制。他提出“复原力”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情感虚构与记忆升华重建自我。
---
二、学术贡献:复原力理论的开拓者
1. 理论核心
- 依恋关系与感官生境:强调早期依恋关系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感官缺失(如情感忽视)会破坏人生际遇,而通过写作等创造性实践可重构安全感。
- 创伤的创造性转化:提出“痛苦孕育创造性”,如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升华创伤,将恐惧转化为艺术表达,实现心理复原。
2. 跨学科研究
结合动物行为学与神经科学,分析人类与动物在创伤反应中的共性。例如,他通过罗马尼亚孤儿院案例,指出缺乏群体接纳会导致精神发育异常。
---
三、代表作与思想实践
1. 《我在深夜书写太阳:文字、记忆与心理复原》
- 内容:以自身经历及罗曼·加里、乔治·佩雷克等作家的创伤为例,论证写作如何通过“情感虚构”修复破碎的自我。书中提出“用文字对抗遗忘”,将记忆转化为抵御黑暗的力量。
- 影响:获2020年法国FNAC随笔-心理类图书奖,被评价为“用文字拥抱灿烂千阳的指南”。
2. 《走出悲伤》
- 核心观点:通过自我剖析,强调“走出悲伤需保持良性人际关系与相信生命内在能量”。他指出,复原力并非遗忘痛苦,而是与之共存并赋予意义。
- 社会意义:成为全球心理疗愈领域的经典读物,尤其对战争幸存者与创伤群体具有启发。
---
四、思想核心:复原力的实现路径
1. 情感虚构与记忆升华
主张通过文学、艺术等“有意识的情感虚构”重构记忆,例如佩雷克在《A》中书写亡亲以对抗遗忘,西瑞尼克本人则通过学术研究将痛苦转化为理论贡献。
2. 群体归属与存在感
强调社会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安全感源于依恋而非爱”。他指出,被群体排斥会导致存在危机,而归属感是抵御创伤的核心。
3. 对抗“情感填鸭”
批判过度保护或情感压抑会扼杀依恋能力,主张通过适度的挫折培养心理韧性。
---
五、社会影响与荣誉
- 学术地位:土伦大学教授,领导欧洲多个心理学研究室,以心理创伤研究享誉世界。
- 公共传播:通过纪录片(如法国电视五台《和不幸的抗争》)、书籍及演讲推广复原力理念,帮助无数人走出心理困境。
- 荣誉:2014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被誉为“复原力先生”。
---
六、总结
西瑞尼克的一生是“创伤与重生”的缩影,其思想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对创伤的消极定义,转而关注人类内在的修复力量。他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通过创造性实践与群体联结,个体仍能“从痛苦中再生”,拥抱生命的光明。正如他所言:“复原力不是忘记过去,而是学会与过去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