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以下是其生平简介:
# 出身背景
- 家族出身: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
# 皇帝生涯
- 登基为帝: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3岁的溥仪被慈禧选定为继承人,登基称帝,年号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
- 被迫退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他仍保留“皇帝”名号,居住在紫禁城中。
- 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带兵进京,拥立溥仪复辟,但这场闹剧仅持续了12天便宣告失败。
# 离开紫禁城后的经历
- 被驱逐出宫: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派兵将溥仪驱逐出皇宫,他先搬进父亲载沣的住处,后逃入日本公使馆,再前往天津。
- 成为伪满洲国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人的策划下,溥仪从天津潜赴东北。1932年3月,日本扶持他在满洲地区建立伪满洲国,他先任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伪“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元“康德”,但实为日本人的傀儡。
# 战犯生涯及改造
- 苏联监禁: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伪满洲国,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准备前往日本时在奉天机场被苏联红军抓获,在苏联被监禁五年,期间曾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回国改造:1950年8月,溥仪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
# 晚年生活
- 获得特赦:1959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特赦战犯的决议》,溥仪成为首批被特赦的战犯,从此成为新中国的公民。
- 工作与生活:特赦后,溥仪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务。1962年,他与李淑贤结婚,这是他第四次婚姻。他还撰写了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出版。
# 逝世与安葬
-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1995年迁于清西陵内清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他经历了从皇帝到平民的巨大转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