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简介
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年6月8日-1913年4月19日)是20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四川的美国教育家、摄影师及探险家。他以在成都教授化学、数学等学科,以及记录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风貌的珍贵影像而闻名。以下是其生平的详细梳理:
---
一、早年教育与职业背景
1. 学术成就
- 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先后毕业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化学与矿物学双学士)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理科硕士),并曾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 在美期间曾担任罗斯科技大学化学教授及棒球队教练,并计划开设人像照相馆,显示出对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热爱。
2. 摄影启蒙
- 15岁时获父亲赠送的柯达相机,从此痴迷摄影,擅长拍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这一爱好贯穿其在华生涯。
---
二、来华任教与教学贡献
1. 赴华契机
- 1910年,受聘于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教授数学、化学、地质及矿物学,周课时高达26小时,月薪300两银元(远超普通中国家庭月支出,甚至高于校长薪酬)。
- 他选择中国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认为此行是“绝不该错过的机会”。
2. 教学理念
- 引入西方最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学生评价其授课“生动且富有启发性”。
- 曾带领学生赴彭县白水河铜矿冶炼厂实习,却因此感染斑疹伤寒,最终病逝于成都。
---
三、摄影成就与历史记录
1. 影像主题
- 拍摄范围涵盖成都城市风貌(如青龙场集市、青羊宫庙会)、自然景观(瓦屋山冰川、岷江三峡)、社会百态(农民劳作、市井生活)及历史事件(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庆典)。
- 独特记录了清末民初的消逝场景,如1911年拍摄的叠溪古镇全景,该镇于1933年地震中被彻底摧毁。
2. 影像价值
- 留存约340幅玻璃底片与胶片,填补了成都辛亥革命时期可视历史的空白,被成都市博物馆评价为“近二十年最大地面文物发现”。
- 照片因无文字说明,后经中国摄影家王玉龙与家族后人来约翰耗时三年考证整理,最终于2002年在成都展出。
---
四、逝世与遗产
1. 英年早逝
- 1913年4月19日因斑疹伤寒病逝于成都福音医院,年仅34岁,葬于北郊凤凰山墓地(现墓地已无存)。
2. 文化影响
- 其照片成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川西民俗及四川大学历史的重要史料,相关著作《消失的天府》《回眸历史》等被译为多国语言。
- 四川大学档案馆为其设立专题展览,纪念其在学科建设与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
总结
路得·那爱德以科学家的严谨与艺术家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关键转折期的珍贵影像。他的教学实践推动了四川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而其摄影遗产则成为跨越时空的历史见证,展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