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浙江海宁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散文家之一,新月派的核心人物。以下是其生平、文学成就及影响的详细梳理:
---
一、生平与教育背景
1. 家世与早年经历
- 出身浙江海宁富商家庭,父亲徐申如为清末民初实业家,家族以丝绸、钱庄等产业闻名。自幼受新式教育,14岁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郁达夫同窗,展露文学天赋。
- 18岁遵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后因不满包办婚姻,赴北大研习法学,仅三月余即赴美留学。
2. 留学经历
- 美国阶段:1918年赴美,先入克拉克大学攻读银行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习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
- 英国阶段:1921年赴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如拜伦、雪莱)及唯美主义思潮熏陶,奠定其诗歌风格。此期间结识狄更生、曼殊斐尔等文坛名士,康桥生活成为其创作核心灵感来源。
3. 归国与逝世
- 1922年回国后投身文学与教育,先后任北大、光华大学等校教授,1923年联合胡适、陈西滢等成立新月社,推动新诗格律化运动。
- 1931年为赴北平参加林徽因的建筑讲座,乘“济南号”邮政飞机遇雾失事罹难,年仅35岁。
---
二、文学成就与艺术特色
1. 诗歌创作
- 主题与风格:以“爱、自由、美”为核心,早期诗歌多表现理想追求与社会批判(如《志摩的诗》),后期转向对生命哲思的探索(如《猛虎集》《云游》)。
- 艺术特色:
- 意象创新:善用自然意象(如金柳、青荇、彩虹)与动态比喻(如“雪花的快乐”),赋予诗歌灵动感。
- 三美理论:践行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注重节奏与韵律(如《再别康桥》的复沓结构)。
- 情感表达:融合中西诗学,既有古典含蓄,又具西方浪漫激情,被誉为“中国的雪莱”。
2. 散文成就
- 散文风格“诗化”,以《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为代表,语言清新,善用长短句交替与欧化句式,营造音乐性与哲思性。
3. 翻译与文化交流
- 翻译华兹华斯、波德莱尔等外国诗人的作品,推动中西文学融合,并介绍中国文学至西方。
---
三、思想与影响
1. 精神追求
- 倡导“独游主义”,主张通过自然独处实现精神纯粹性,认为自然与人性和谐是艺术创作的根基。
- 批判传统儒家文化对情感与激情的压抑,推崇西方浪漫主义的自由精神。
2. 文学史地位
- 新月派的“盟主”,其诗歌形式探索为新诗规范化奠定基础,代表作《再别康桥》被誉为“新诗格律化的里程碑”。
- 跨文化写作的先驱,剑桥经历使其作品兼具东方意境与西方哲思,影响后世如金庸(表弟)等作家。
---
四、个人生活与争议
1. 情感与婚姻
- 与张幼仪离婚后,经历与林徽因、陆小曼的情感纠葛,被视作“民国风流才子”,但其婚姻选择亦折射出对传统礼教的反抗。
- 为赴林徽因演讲冒死乘飞机,成为文学史上的悲情事件。
2. 评价争议
- 胡适称其人生为“单纯信仰”的追求,但梁实秋等批评其诗歌偶有堆砌辞藻之弊。
---
总结
徐志摩以短暂的生命绽放出璀璨的文学光芒,其诗歌与散文融合了中西文化精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既是浪漫主义的践行者,又是新诗形式的革新者,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影响着诗歌创作与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