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全名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2。
# 生平经历
-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
-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
-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
- 1967年: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
- 1969年:离开布兰戴斯大学,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
- 1970年6月8日:因心力衰竭逝世2。
# 主要作品
- 《动机和人格》:探讨了人类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1。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阐述了人类潜能的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可能性1。
- 《存在心理学》:探讨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1。
# 主要理论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或部分满足低级需要2。这一理论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中广泛应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动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心理学领域,也为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动机和需求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