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出身官宦家庭,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自幼聪明过人,四岁读书,八岁能作诗,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数年间精通百家,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
- 科举入仕: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仆郎等职。
- 金亡后的生活: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编撰《中州集》等,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主要成就
- 文学创作
- 诗歌: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作品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风格宗法杜甫,同时兼具豪放与婉约。
- 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现存370多首词,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风格上豪放与婉约兼具,早期以豪放为主,中年后熔豪放婉约于一炉。
- 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现存散曲小令9首,残套2首,以林下风度消融俙俗之气,对散曲初期士大夫的创作起了推动引领的作用。
- 散文:现存260多篇,众体兼备,碑文量多质高,早期碑文承司马迁传记笔法,重视碑主的肖像描绘和性格刻画,晚年所作碑文以史学家的眼力和文学家的风采,揭示历史兴衰。
- 史学贡献:36岁任国史院编修时,积极维护史学传统;金亡后,编撰《中州集》《壬辰杂曲》等,保存大量史料,为《金史》的编纂提供了重要依据。
轶事典故
- 临终时嘱咐后人在其墓碑上只题“诗人元好问之墓”七字,足见其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
- 曾作《雁丘词》,讲述捕雁者所述两只大雁生死相许的感人故事,其词中“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成为千古名句。
社会活动
- 在《中州集》中收录女真、契上等诗人作品,体现其只重文化、不分民族的理念,积极与蒙古改革派领袖人物交往,上书耶律楚材请求保护儒者,为促进元初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的文学巨匠,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