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
生平经历
- 早年:杨维桢自幼聪颖,其父杨宏对他寄予厚望。他曾在铁崖山麓的楼中苦读五年,终日与书为伴,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 仕途: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初任天台县尹,因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免官。后任职钱清盐场,因请求减轻盐税被斥为忤上,以至十年不调。后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继升江西儒学提举。元末避乱居富春山,后迁居钱塘(今杭州),晚年寓居松江。
- 晚年:张士诚居浙西时,多次召他入仕,但他均未应召。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召他纂修礼乐书,他编撰了《钟律书》后便请求回乡,不久去世。
文学成就
- 诗歌:杨维桢的诗最富特色的是古乐府诗,风格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他的诗作想象奇特,语言新颖,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散文:其散文注重艺术创新,充分彰显个性。有些传记文吸纳了小说笔法,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如《铁笛道人自传》《罗锻传》《铁崖先生传》等。
- 书法:杨维桢善行草书,笔势开阔,风格拗强苍劲,自成一种特别风貌。传世作品有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张氏通波阀表》《真镜庵募缘疏卷》等。
轶事典故
- 铁崖苦读:其父杨宏在铁崖山麓筑楼,藏书上万卷,撤去楼梯,让他与堂兄杨维翰专心攻读,每日用辘轳传食,苦读五年,终有所成,时人称其为“杨铁崖”。
- 植松亭林:元至正十年(1350年),杨维桢到亭林游玩“野王读书台”,恰逢其五十五岁寿辰,便亲自种植了一棵罗汉松以纪念,这棵松树后来被称为“铁崖松”,至今仍生长在亭林古镇,被誉为“江南第一松”。
杨维桢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