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 教育背景与早期活动
- 1913年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 1917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后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 1920年赴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革命岁月
- 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东征,并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 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 1935年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到关键作用。
#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 抗日战争期间,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团结各界爱国人士,推动国共合作抗日。
- 解放战争中,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战略大决战,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并曾兼任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
- 在指导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科学文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维护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保护党内外干部,作了持续不懈、艰苦卓绝的努力。
周恩来以其卓越的贡献、崇高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格,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威望。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