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严厉,母亲温柔,引导他对文学产生兴趣。他自幼聪颖,14岁就想参加田园诗协会,并喜欢戏剧。
- 莱比锡求学: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歌德在莱比锡学习法学,期间听了作家盖勒特的诗艺讲座,并接受绘画课程,还爱上凯特馨·勋考普夫,以洛可可风格歌颂这段爱情。
- 狂飙突进运动: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结识文学家赫尔德,参与狂飙突进运动,创作了《葛兹·冯·伯利欣根》等作品,蜚声德国文坛。
- 魏玛公国时期: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进行政治改革和自然科学研究,与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保持十年亲密关系。
- 晚年创作: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 主要作品及成就
-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发表,使歌德名声大噪,反映了封建割据制度下青年人的忧愁和苦闷,表达了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 《浮士德》:耗费六十年完成,与《神曲》《哈姆雷特》《荷马史诗》并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古典名著,描写浮士德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的斗争,体现歌德的人生智慧与人性窥探。
- 其他作品:还创作了《葛兹·冯·伯利欣根》等大量文艺作品,发表过不少美学方面的意见,其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自传《诗与真》《箴言与回忆》和晚年与秘书爱克尔曼的谈话录中。
# 思想与影响
- 美学思想:受德国观念论哲学和康德先验论哲学影响,但更多接受英国经验派哲学和法国启蒙思想,认为自然是进化的,反对自然机械观,倡导自然有机观,肯定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的重要性。
- 文学影响: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先进水平,对欧洲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人道思想、浪漫精神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中国新诗人及其创作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
歌德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文学创作和深刻的思想,成为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探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