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2。
# 生平经历
- 早年: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5岁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教育。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立志“拯民于水火”1。
- 辛亥革命:1911年,刘伯承毅然从军,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1912年考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毕业后在川军中任职,参加过讨袁护国运动等2。
- 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2。
- 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刘伯承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后赴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1。
-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创建抗日根据地,指挥了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1。
-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赫赫战功1。
- 建国后:1950年11月,刘伯承受命到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担任院长,后兼任政治委员,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1。他还担任过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2。
# 主要贡献
- 军事指挥:刘伯承指挥过众多经典战役,如神头岭伏击战、七亘村重叠设伏、黄崖底伏击战等,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著称,被誉为“军神”1。
- 军事教育:他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军事人才,推动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
# 轶事典故
- 军神美誉:1916年,刘伯承在战斗中右眼受伤,做手术时坚决不用麻醉剂,被德国医生称为“军神”1。
- 冬不服裘,雨不张盖:1937年一二九师抗日誓师大会和1949年南京阅兵仪式,天下大雨,刘伯承都拒绝打伞,体现了他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1。
# 历史评价
朱德评价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1。他的军事才能和崇高品德深受人们敬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