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3岁丧父,与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自幼好学,15岁时便立志于学。
- 政治生涯:孔子50岁时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后升任大司寇,代理过鲁国最高行政事务。后因政治理念无法实现,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仍未获重用。最终68岁时回到鲁国。
- 教育贡献: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晚年回到鲁国后,编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 思想主张
- 仁爱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爱人”,强调“孝悌”“推己及人”,直至仁爱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 中庸思想:倡导“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把握“允执其中”的原则,做到无过、无不及。
- 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仁人君子。
- 为政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使民众自觉地在内心树立行为规范。
- 礼乐思想:认为礼乐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礼主“分”,乐主“和”,二者相辅相成。
# 后世影响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言行语录和思想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