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12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学者称为“太史公”“宋龙门”。
人物生平
- 早年求学:宋濂自幼多病,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有“神童”之誉。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精通《五经》。
- 元末隐居:元末,朝廷征召他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拒绝,后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著书立说。
- 明初为官:明初,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教授太子朱标。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参与制定朝廷礼仪。
- 晚年遭遇: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被流放茂州,途中病逝于夔州,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文学成就
- 散文创作: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的作品如《送东阳马生序》等,广为传诵。
- 文学主张:他推崇台阁文学,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应服务于社会教化,其文风淳厚飘逸,为后世“台阁体”作家提供了范本。
- 藏书与著述:宋濂是明朝私家藏书的先驱,其青萝山房藏书丰富,达万卷之多。著有《宋学士文集》等,作品合刻为《宋学士全集》。
思想主张
- 理学思想:宋濂是朱子理学的坚定拥护者,主张“太极即理”,强调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六经皆心学”,继承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 佛教与道教:他虽自幼接触佛教,并自称“无相居士”,但并不完全信奉佛学,而是主张“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将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历史评价
- 朱元璋赞誉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 刘基称颂他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
后世纪念
- 故居遗址:位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上柳家与禅定寺中间,潜溪南岸,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 祠堂:兰溪梅江镇宋宅聚居宋濂后裔三千,建有家庙一处;横溪镇宋宅村有宋濂祠堂。
- 墓葬:宋濂墓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宋濂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厚的理学造诣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景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