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 生平经历
- 早年: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1896年考中秀才,后接触西方新学,逐渐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 革命活动:1901年至1915年,先后五次东渡日本求学或避难,期间参与成立东京青年会等组织。回国后,创办《安徽俗话报》,组织安徽爱国会、岳王会等,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旧礼教发动猛烈进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创者。
- 中国共产党创建: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他被大会选为中央局书记,后在中共的“二大”至“五大”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革命失败与开除党籍: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
- 晚年生活:抗战爆发后,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1942年5月27日,于四川江津病逝。
# 主要贡献
- 思想启蒙:通过《新青年》等刊物,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 建党伟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人物评价
毛泽东曾赞誉陈独秀“创党有功”,称他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和“五四运动总司令”。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其经历和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