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1913年,18岁的傅斯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类甲班,1916年秋转入国学门继续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学生领袖之一。
- 留学深造:1919年秋天,傅斯年参加山东官费赴欧美留学生考试,成绩名列第二,在陈雪南等人的帮助下,获得官费留学资格。他先赴英国留学,后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与陈寅恪、俞大维等人成为好友。
- 学术与教育贡献
- 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种,在经费、设备、制度等方面都为历史语言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考古发掘:组织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
- 明清档案整理:将明清大库档案资料争取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进行专门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教育理念与实践:重视教育独立,反对党化教育,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他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1945—1946)和台湾大学(1949—1950)校长。在台大推行教授治校,完善自主管理,聘请大陆学者,广纳英才。
- 历史学研究: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摆脱故纸堆的束缚,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在现代历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 人物评价
- 傅斯年被称作“黄河流域第一才子”,有“孔子之后第一人”之称。
- 他的正直与勇气,以及真知灼见,感染和启发了无数人,为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傅斯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领域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