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以下是关于顾颉刚的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1893年5月8日,顾颉刚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读书世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历史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年,顾颉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
- 学术生涯:毕业后,顾颉刚留任北大图书馆助教,期间草拟出《重编中文书目的办法》,对改进图书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 学术成就
- 古史辨学派:顾颉刚是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而成,这一观点推翻了流传几千年的三皇五帝系统,为中国现代史学界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 历史地理学:顾颉刚与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禹贡学会,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民俗学:他搜集歌谣、方言、谜语、谚语、唱本、风俗、宗教等资料,编辑出版《吴歌甲集》,成为中国民俗学的开创者。
# 主要作品
顾颉刚的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
# 人物评价
顾颉刚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古史观念,更为中国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他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思路。顾颉刚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学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