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尽管他并非是“奥地利学派”成员,但在早期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深刻影响。他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1901年—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 主要理论
- 创新理论: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认为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同时意味着毁灭。他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他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 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认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不一的经济周期。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经济周期,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他分析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开创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研究(过渡理论),建立了过渡理论的基本框架,区分了两类过渡路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逐步社会主义化和在不成熟状态下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后的过渡,并探索了两类过渡路径的要点。
# 主要成就
- 熊彼特在经济思想上有着重要贡献,他对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奠基性的理论框架,从而成功地将经济学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拓展到动态分析,并且成为现代发展经济学和内生增长理论的源头活水。
- 其创新理论奠定了他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他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
# 代表作品
- 《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发表,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是他的成名作。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开创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研究(过渡理论)。
- 《经济分析史》:在这部集大成之作中,熊彼特作为专业货币思想史家的身份和形象更加突出,对货币分析史的研究和分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在经济思想编史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 人物评价
- 熊彼特的思想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与悖论,如他的动态变迁理论与瓦尔拉斯静态均衡之间的矛盾关系,其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
- 近年来,熊彼特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特别是一谈到“创新”,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不仅仅是中国,作为“创新理论”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熊彼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被“重新发现”。
综上所述,约瑟夫·熊彼特是一位对世界经济学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的创新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的深刻洞察,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他的思想中存在一些矛盾和悖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经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