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上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以下是其生平与成就的综合介绍:
---
一、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1. 求学之路
钱学森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资格,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1939年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在美期间,他师从空气动力学权威冯·卡门,共同提出“卡门-钱近似”方程,奠定了现代空气动力学基础,并参与美国导弹研发,被评价为“抵得上五个师的战斗力”。
2. 归国抉择
1950年,钱学森因表达回国意愿遭美国政府软禁。在周恩来总理的斡旋下,1955年10月,他突破重重阻挠,携带800公斤科研手稿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
二、科学贡献与航天事业
1. 导弹与航天奠基
- 1956年,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主导研制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1960年)和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
- 他提出“系统工程”理论,将复杂工程分解为可控模块,推动中国导弹、卫星技术跨越式发展。
2. 学科创新
- 开创工程控制论与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其著作《工程控制论》成为国际经典,影响全球科技发展。
- 提出“技术科学”概念,强调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为中国现代工科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
三、荣誉与影响
- 国家荣誉:1991年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及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国际评价: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曾称“钱学森归国对中国核威慑力量的形成至少缩短了20年”。
- 精神遗产:他倡导“科学报国”,晚年仍坚持科研,其“严谨、严肃、严格、严密”的治学精神成为科技界标杆。
---
四、晚年生活与轶事
- 简朴作风:2008年,97岁的钱学森曾向儿子询问“买电视的钱够不够”,展现其生活节俭的一面。
- 捍卫尊严:2002年就医时,因医生使用简单智力测试题,他激动质问:“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凸显其对学术尊严的重视。
---
五、家庭与教育理念
- 唯一儿子钱永刚曾因成绩不佳两次辍学,钱学森却鼓励他“分数不是唯一标准”,注重培养坚韧品格。钱永刚最终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继承父亲的科研精神。
---
钱学森的一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其科学成就与爱国情怀共同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碑,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