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3年9月27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是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以下是他的主要生平事迹:
# 教育经历
- 1938至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 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学术成就
- 20世纪50年代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奠定了基础。
-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并于1957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新方向。
# 职业经历
- 历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洛克菲勒大学董事等职。
- 199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主要荣誉
-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 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 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的科学奖
- 求是终身成就奖
- 爱因斯坦奖章
-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 鲍尔奖
- 费米奖
-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 学术著作
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
# 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 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 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中国科研机构筹集资金,推动中国科研水平提升。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使他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物理学界的泰斗。他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