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
2025-04-01 14:46:05 浏览:6次 【




恭亲王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名訢,号乐道堂主人,清朝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他是晚清政治改革的核心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也是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关键角色。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其生平与历史影响:

---

 一、早年经历与皇位之争

奕訢自幼聪颖过人,文武兼备,深得道光帝器重。其生母孝静成皇后因抚养咸丰帝(奕詝)而地位显赫,奕訢与咸丰自幼一同成长,感情深厚。然而,道光帝晚年在立储问题上曾于奕詝与奕訢间犹豫,最终因奕詝以“仁孝”取悦道光(如狩猎时称“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选择奕詝继位。奕訢虽错失皇位,但受封“恭亲王”,成为清朝第十位铁帽子王。

---

 二、政治生涯的起伏

1. 辛酉政变与掌权  

   咸丰帝去世后,奕訢联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清除顾命八大臣,确立两宫垂帘听政体制,并以议政王身份主导朝政近二十年。此间推动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及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启中国近代化先河。

2. 外交与条约签订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以钦差大臣身份留守北京,被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虽受“鬼子六”讥讽,但其外交手腕被西方评价为“精通东方外交的老手”。他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延缓列强侵华,为洋务运动争取时间。

3. 与慈禧的博弈  

   奕訢虽权倾朝野,但始终受慈禧猜忌。同治年间因直言进谏被革职,后因台湾问题复出;光绪十年(1884年)因甲申易枢被彻底罢黜,直至甲午战争(1894年)再度出山善后。晚年逐渐失去政治热情,临终前甚至告诫光绪远离康有为,反对维新变法。

---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1. 贡献与局限  

   -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教育及海军建设(如北洋水师),奠定“同光中兴”基础,被赞为“贤王”。  

   - 外交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视为“媚外”,但其意图实为以妥协换取改革空间。  

   - 政治悲剧:虽能力超群,但受制于皇权与慈禧专制,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2. 后世看法  

   部分学者认为,若奕訢继位,或可避免晚清进一步衰败;亦有观点指出,其性格锋芒毕露导致与皇权冲突,加速了政治边缘化。清廷赐谥“忠”,成为唯一与多尔衮并列单谥的宗室成员。

---

 四、家庭与遗产

奕訢育有五子,长子载澄继承恭亲王爵位。其府邸恭王府(今北京恭王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奕訢晚年著作《萃锦吟》《乐道堂诗钞》等留存于世,体现其文学造诣。

---

 总结

奕訢一生贯穿晚清变革的核心矛盾:传统与现代、皇权与改革的博弈。他既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也是皇权专制下的妥协者,其复杂性折射出近代中国转型的艰难轨迹。


数据包号:2002-16
产品价格:电子版:18元 | U盘版:38元 | 纸质版:58元
数据详情:可能包含自传、相册、视频、作品等;会随时更新,以客服售前答复为准。
客服专员:yes! 微信号:cd60066
温馨提示:电子版与U盘版一旦发货,概不退款,数据损坏可补发。
 
全部评论
  •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庙号景宗,银州(今陕西省米脂县)党项族人,西夏王朝开..

    皇帝
传记书行,经典传世
Copyright © 2025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