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吕不韦的简介,综合多篇权威资料整理而成:
---
一、人物背景与早年经历
吕不韦(约公元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出身商人世家,早年以“贩贱卖贵”积累千金家财,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商人。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提出“耕田利十倍,珠玉利百倍,立君主利无数”的投资理念,奠定了其人生战略。
---
二、奇货可居:从商人到政治家的转折
公元前265年,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时结识秦国王孙异人(秦庄襄王)。异人因秦赵世仇被赵国冷落,生活困顿,但吕不韦认为其具有“奇货可居”的政治潜力。他耗资千金,通过游说赵国释放异人、贿赂秦国权贵(如华阳夫人)等手段,助其继位为秦庄襄王,并因此被封为丞相,封号“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权倾朝野。
---
三、执政时期的贡献
1. 政治改革与思想整合
吕不韦推行“入敌之境,保民护民”的军事政策,废除“计首授爵”制度,减少对平民的屠杀,降低六国联合抵抗的阻力。同时,他仿效战国四公子广纳门客,招揽天下志士三千余人,主持编纂《吕氏春秋》。该书融合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提出“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理论,为秦统一后的治理提供了思想基础。
2. 经济与军事成就
- 农业:推广铁农具,兴修水利(如郑国渠),发展手工业与商业,使秦国经济实力大增。
- 军事:主导灭东周、攻韩赵魏,设立三川郡、太原郡等战略要地,为秦统一奠定地理优势。
- 外交:分化六国联盟,削弱信陵君势力,使秦国在连年战争中占据上风。
3. 文化工程
主持修建秦始皇陵的早期设计,推动中原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促进秦国社会进步。
---
四、晚年与结局
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扶持嬴政即位(秦始皇),自任相邦,受尊为“仲父”。然而,其权势引发秦始皇猜忌。公元前235年,因牵涉嫪毐叛乱事件,被罢相流放蜀地,最终饮鸩自尽,享年约57岁。
---
五、历史评价与争议
- 正面贡献:被誉为“秦统一事业的奠基人”,其政治、军事、经济政策为秦灭六国扫清障碍,思想整合则影响了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治理模式。
- 争议焦点:献赵姬生始皇的真实性存疑;权力膨胀导致与秦始皇的矛盾,被视作“权臣误国”的典型。
---
总结
吕不韦一生跨越商贾与权相,以“奇货可居”的魄力改写历史轨迹。他既是推动秦国强盛的关键人物,也是杂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复杂形象体现了战国时代权力、资本与思想的交织。司马迁评其“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师”,毛泽东亦曾赞其为“中国最早的国际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