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2。以下是关于孙权的一些详细介绍:
#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孙权是孙坚的第二子,出生时孙坚正担任下邳县丞之职2。其父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192年孙坚战死,孙权幼年丧父,由母亲吴夫人抚养教育1。他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和练武,常跟随孙策左右参与内部事务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1。196年,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才,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1。
- 少年统业: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身亡,临终前将官印和系印的丝带交给孙权,命其继位,当时孙权虚岁十九岁2。他继位后,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招贤纳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逐渐稳定了江东局势2。
-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南征,占据荆州后给孙权写信,意图攻取东吴。孙氏阵营内部分化为主战和主降两派,孙权在周瑜、鲁肃等人的支持下,决定与刘备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
- 袭取荆州: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增。此举导致与刘备关系破裂2。
- 纵横魏蜀:221年,孙权向曹魏称臣,被册封为吴王2。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1。
- 登基为帝: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不久迁都建业2。称帝后,他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1。
- 两宫之争: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导致朝廷动荡。他先立孙和为太子,后又封孙霸为鲁王,兄弟二人因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朝臣内斗。最终,孙权幽禁孙和,杀掉孙霸,改立孙亮为太子,但内部纷争并未平息1。
- 病重去世: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2。
# 历史评价
孙权统治江东五十余年,通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将管辖地域由江东扩展到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他善于用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杰出将领都曾为其效力。然而,晚年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决策失误,给东吴带来了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吴的长远发展。
# 轶事典故
-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时,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表示只需三日。他向孙权借来二十只草船,每船配备三十名军士,并在船上扎满草人。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趁大雾弥漫,率领草船驶向曹军水寨,引诱曹操军队向草船射箭。待草人身上插满箭矢后,诸葛亮命军士高喊“谢丞相箭”,然后顺风顺水返回。孙权得知此事后,对诸葛亮的才智赞叹不已1。
- 孙权劝学:吕蒙初任将领时,孙权劝他多读书以增长见识。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辞,孙权说自己事务更多,但仍坚持读书,并认为读书能带来很大益处。吕蒙深受启发,开始努力学习。后来,鲁肃见到吕蒙,惊叹他的变化,称赞他不再是昔日那个只知武力的吕蒙了1。
-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与孙权对阵时,见孙权军队阵容整齐,孙权本人又仪表堂堂,不禁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句话表达了曹操对孙权的赞赏和羡慕,也成为了后世流传的成语,用来称赞人有才华和胆识1。
# 后世纪念
孙权墓,又称蒋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景区内,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1。陵墓历经岁月变迁,现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和一座石像。1957年8月30日,孙权墓被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9月14日,孙权墓被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更名为吴大帝孙权蒋陵。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东吴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