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1。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生于河南新郑1。
# 人物生平
- 少年时期: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读书十分刻苦1。
- 初入仕途: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任盩庢县尉等职1。
- 积极参政:历任翰林学士等职,积极上书论事,直陈时弊。815年,因上表主张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司马1。
- 任职地方:822年,出任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筑堤防洪、疏浚六井,在苏州也深受百姓爱戴1。
- 晚年生活: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退居洛阳,于846年8月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1。
# 文学成就
- 诗歌创作: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现存有3000首。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 倡导新乐府运动: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主张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1。
# 与宣城的情缘
二十八岁时,白居易在宣城寓居,得到宣歙观察使崔衍的赏识和荐举,参加了宣城州试,被选为应贡进士。宣城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地,他常游敬亭山、南漪湖,写有《南湖春早》《南湖晚秋》等诗篇,其中《红线毯》和《紫毫笔》两首诗以宣城贡品为题材,大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
# 独特的“晒薪”行为
白居易在诗中记录了自己的薪资状况,从初入仕途的校书郎到担任左拾遗、苏州刺史等不同官职时的俸禄变化,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职业成长和收入状况,也折射出唐代官员的生存状态,为后世研究唐代官制与经济提供了珍贵资料1。
# 对后世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不仅在唐代深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他的诗歌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诗人都从他的诗歌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