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出身富裕家庭,自幼习武,后决心向学,几年间便学涉百家。
- 科举入仕:23岁时考取进士,初任麟台正字,后升任右拾遗。
- 政治生涯:在武则天当政期间,直言敢谏,反对滥刑,主张任用贤能,因多次上书谏诤而遭打压,曾两次被株连下狱。
- 从军经历:垂拱二年(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平定契丹叛乱。
- 晚年生活:圣历元年(698年)辞官归乡侍奉老父,次年七月遭父丧,居家守制。后被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陷害,冤死狱中。
文学成就
- 诗歌创作:提倡“风骨”、“兴寄”,反对齐梁以来的绮丽诗风,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所作《感遇》、《登幽州台歌》等诗,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 诗文革新: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追求的充实、刚健诗风,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做好了铺垫,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风向标。
书法艺术
- 书法风格独特,既有古人之风骨,又融入自身创新精神,与大书法家孙过庭交往深厚,对孙过庭的书法作品有高度评价,并将其作品传播于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影响
- 在唐代文学革新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奠定了“盛唐之音”的发展基础。
- 其洞察国事的谏疏被《资治通鉴》引用达6处之多,展现了远见卓识。
陈子昂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刻的诗歌理论、正直的政治品格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成为唐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