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关于孔融的详细介绍:
家世背景
-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其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生平经历
- 少年时期: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十岁时随父亲到京城洛阳,以机智应对名士李膺的提问,展现才华,其“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过度,需人搀扶才能站立,被州里称赞为孝子。
- 入仕为官:孔融被司徒杨赐征召为掾属,他积极调查官员贪腐,不畏权贵,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因此在民间获得高度赞誉。后晋升为北中军侯,因反对袁绍谋篡皇位而被罢官,送到北海自生自灭。在北海期间,他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但治理能力有限,被黄巾军打败,后得刘备帮助才存活下来。汉献帝迁都许昌后,他成为曹操的属下,但因多次反对曹操的政策,与曹操产生矛盾。
- 惨遭杀害:公元208年,曹操以“欲规不轨”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其全家,连不满十岁的儿女也未能幸免。
文学成就
- 孔融的诗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其散文以文笔犀利诙谐见长,代表作有《荐祢衡表》等。曹丕将其列为“建安七子”之首,称赞其文采可与扬雄、班固相比肩。不过,孔融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轶事典故
- 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挑小的梨,把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体现了尊敬兄长、爱护幼弟的美德,成为教育孩子孝顺友爱的经典案例。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曹操抓捕时,其九岁的儿子面对官兵的询问,淡定地说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体难以幸免的深刻道理。
历史评价
- 孔融以其才华和品德闻名于世,但性格过于刚直,不善于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最终因触怒曹操而惨遭杀害。他的悲剧命运,既与其个人性格有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尽管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罪名使其作品大部分流失,但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孔融作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名士,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和品德为后人所称道,但他的悲剧命运也让人深思。在历史的长河中,孔融的形象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勇于直言、不畏强权的忠臣,同时也是一个因性格缺陷而遭遇不幸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