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生平经历
- 早年:1850年出生于北京南横街,八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随母亲学习唐诗和音韵之学。
- 科举与仕途:1880年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等职,参与成立“强学会”,支持变法维新。
- 学术与教育: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在两湖书院主讲史学,历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等职。
- 晚年:1910年因病辞官,侨居上海,以遗老自居,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闲居上海,潜心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 史学:专治辽、金、元三史,著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等,对边疆历史地理有深入研究。
- 诗学:诗宗孟郊,作品洁净精妙,著有《海日楼诗集》,主张“三元说”和“三关说”。
- 书法: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被誉为“帖学”殿军人物。
人物评价
沈曾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声中外,被誉为“中国大儒”。其学术和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书法领域,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