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以下是其生平简介:
# 早年经历
- 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接受9年旧式教育。
-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并受梁启超、严复思想影响。
- 1906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
- 1910年赴美留学,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影响。
# 学术与思想贡献
- 1917年回国后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 主张对传统进行重新估定,扩大新文化创造的范围,涉及民间文化、社会文化等领域。
- 在学术上,采用西方近代哲学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具有开创性影响。
# 政治活动
- 1938年至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为争取国际支持做出努力。
- 1946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推动教育改革。
- 1949年后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 文学创作
-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不用典,不用陈套话,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模仿古人,须言之有物”的主张,成为新文学的方向。
- 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胡适以其多方面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