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学术领导人。
# 教育背景
- 六岁入私塾,十一岁读完《十三经》。
- 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期间参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
-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 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物理、化学、数学和比较语言学等。
# 职业生涯
- 1926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并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
- 1928年,受蔡元培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任所长长达23年,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推动中国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发展。
- 1929年起,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学史。
- 1945年至1946年,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 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直至1950年去世。
# 学术成就
- 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将语言学等方法融入历史研究,取得较高学术成就。
- 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 人物评价
- 胡适评价他为“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具有卓越的记忆力、理解力、办事能力和组织才能。
- 学者马亮宽认为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对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傅斯年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在中国现代历史学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