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出生于泽诺维奇(今属乌克兰)的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德语诗人。
# 生平经历
- 1938年高中毕业后,前往法国上医学预科,途中目睹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 1942年,父母被驱逐到纳粹集中营并惨死,策兰在朋友掩护下幸免于难,后被强征为苦力修筑公路,历尽磨难。
- 战后回到已成废墟的故乡,1945年至1947年在布加勒斯特从事翻译和写作,期间开始以Celan为笔名。
- 1948年定居巴黎,继续用德语写诗,并从事德语和德国文学的教学及翻译工作。
# 创作特点
- 早期作品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和象征派诗歌影响,对隐喻、典故、梦境及各种意象迷恋。
- 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战后德语诗坛,该诗对纳粹邪恶本质进行强力控诉,成为“废墟文学”的象征。
- 后期作品愈加阴暗晦涩,反映其背负的沉重集中营生活阴影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从惯常的“美”的事物中转开,从“无机物”语言等冷僻语言中寻找和发掘。
# 主要成就
- 1952年发表成名作《死亡赋格》,并出版诗集《罂粟与记忆》。
- 1958年获得不莱梅文学奖,1960年获得德语文学大奖——毕希纳奖。
- 其诗歌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体现了时代“内在的绞痛”,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有开创性作用,被奉为美国语言派宗师。
# 人物结局
1970年4月20日左右,策兰在巴黎塞纳河上从米拉波桥投河自尽,以这种沉重的方式回答和了结了历史浩劫带给个体生命的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