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记、人生经历、个人故事
2025-03-06 15:17:57 浏览:114次 【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少荃,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下是其生平简介:

# 早年经历

李鸿章六岁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 政治与军事生涯

- 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1853年,李鸿章随安徽团练事务大臣吕贤基回乡办团练,对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府,后奉命回乡组建淮军。1862年,淮军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地方武装。1863年至1864年,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与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又镇压了捻军,被誉为“中兴名臣”。

- 洋务运动: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等一系列近代军工和民用企业,积极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他还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筹办了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北洋舰队。

- 外交活动:李鸿章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重要的对外交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等。

# 晚年与逝世

1896年,李鸿章以74岁高龄出访欧美,所到之处皆受当地元首接待。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但仍在晚清政坛发挥重要作用。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匡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他做的不是平庸官,得过且过,而是在晚清社会的大舞台上纵横捭阖,时而游刃有余,时而勉力支撑。他为官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处理事务之繁、所受议论之多,均是同时代其他官僚难以企及的。清廷视李鸿章为“中兴重臣”,李鸿章对清廷亦忠心耿耿。李鸿章病逝前命其子经述草拟奏折,劝清廷自强,后辗转送至慈禧手中,慈禧震悼痛惜。李鸿章在奏折中云:“伏念臣受知最早、荣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哀痛,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现京师初复……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之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李鸿章病逝前由其子代为笔录的七律中,也表达了一种忧虑国事、壮志未酬的心情:“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


数据包号:2002-01
产品价格:电子版:18元 | U盘版:38元 | 纸质版:58元
数据详情:可能包含自传、相册、视频、作品等;会随时更新,以客服售前答复为准。
客服专员:yes! 微信号:cd60066
温馨提示:电子版与U盘版一旦发货,概不退款,数据损坏可补发。
 
全部评论
  •   萧公权(1897—1981)是中国现代政治学、历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学贯中西,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

    政治家
传记书行,经典传世
Copyright © 2025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