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人物生平
- 出身与早年经历:管仲出生于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是周穆王的后代,姬姓,管氏。其父管庄曾任齐国大夫,后家道中衰,管仲生活贫困,曾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多次失败,但鲍叔牙始终理解并支持他。
- 辅佐公子纠: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国内乱后,管仲与公子纠逃亡鲁国。为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管仲曾带兵拦截公子小白(齐桓公),用箭射中其衣带钩,公子小白装死逃脱。
- 成为齐相:公子小白即位后,经鲍叔牙力荐,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主要成就
- 内政改革
- 行政改革:实行“参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将国都分为21个乡,其中士农工商各司其职,提高了管理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 经济改革:发展工商、渔盐、冶铁等产业,实行盐铁专卖,增加国家收入;按土地好坏征收赋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生产。
- 人事改革:创立三选制,选拔贤能,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为底层人士提供晋升机会,影响后世选官制度。
- 军事改革: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将百姓编入军事组织,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 外交主张: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拥护周天子,联合诸侯抵抗外族入侵,提高齐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思想成就
-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精神支柱,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
- 其思想被整理成《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地理、经济和农业等科学知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人物评价
- 孔子评价管仲:“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肯定了管仲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 后世尊称管仲为“管子”,其治国理念和改革措施被历代统治者借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管仲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改革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事迹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