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
2025-03-28 15:00:07 浏览:11次 【




萧公权(1897—1981)是中国现代政治学、历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学贯中西,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学统菁华之学人”。其回忆录《问学谏往录》不仅是个人经历的自述,更是一部记录20世纪中国学术与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以下从生平、著作内容及思想特色等方面展开简介:

---

 一、生平与学术成就

1. 家世与早年经历  

   萧公权生于江西泰和,幼年丧母,由祖父与伯父抚养成人。早年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亲历五四运动,后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归国后历任南开、燕京、清华等校教授,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赴美执教华盛顿大学至退休。

2. 学术贡献  

   萧公权的研究横跨政治学、思想史与社会学,代表作包括《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康有为思想研究》等。其中,《中国政治思想史》开创了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范式,被教育部定为“部定大学用书”。其学术特色在于以西方政治学理论重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史料考据与逻辑分析的结合。

---

 二、《问学谏往录》的内容与特色

《问学谏往录》是萧公权晚年撰写的一部个人回忆录,收录于九卷本《萧公权文集》第一卷,内容涵盖家世、求学、教学、师友交往及对社会政治的观察,展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成长与精神世界。

1. 家族记忆与传统家庭观  

   萧公权以温情笔触回忆早年家族生活,强调传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塑造作用。他自幼由宗族长辈抚养,认为旧家庭虽有缺陷,但提供了“择善而从”的成长环境,并批评五四运动对传统家庭的“偏激攻击”。这一观点体现了其“求新与恋旧”的矛盾性,也被余英时视为新文化运动参与者中“非激进”的典型。

2. 求学与治学经历  

   - 清华岁月:书中详细记录了清华求学的点滴,如坐骡车入学、体育制度对文弱学子的矫正,以及与杨荫溥、富文寿等同学的学术交往。

   - 美国留学: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与康奈尔大学哲学的反思,尤其是杜威“不擅演讲却具真学问”的观察,揭示了学术训练的真谛。

   - 学术方法论:强调“放眼看书”是研究的前提,反对“主观摘取观点”的自欺行为,主张严谨的史料积累与批判性思考。

3. 教育与政治参与  

   萧公权虽未从政,但通过政论与教育践行“匹夫之责”。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应广义理解为“服务社会”,并批评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政实践,强调法治与民主需结合中国实际。

---

 三、思想特质与历史评价

1. 调和中西的文化立场  

   萧公权既精通西方政治哲学,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他晚年仍钟爱旧体诗词,反对“陈言滥套”与“粗制滥造”的文学倾向,认为传统文化是学术基因的根基。

2. 对新旧文化的理性反思  

   其思想兼具保守与革新:一方面肯定传统家族制度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批判专制政治,主张宪政与民主。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典型个案。

3. 学术影响  

   萧公权的学生汪荣祖评价其研究“开启中西政治学研究的新模式”,其《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仍是该领域必读经典。美国学术界则视其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奠基人”。

---

 四、结语

《问学谏往录》不仅是萧公权个人生命的缩影,更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学之间的挣扎与超越。其思想遗产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需以理性对话为基础,而非简单的断裂或对立。


数据包号:2002-15
产品价格:电子版:18元 | U盘版:38元 | 纸质版:58元
数据详情:可能包含自传、相册、视频、作品等;会随时更新,以客服售前答复为准。
客服专员:yes! 微信号:cd60066
温馨提示:电子版与U盘版一旦发货,概不退款,数据损坏可补发。
 
全部评论
  •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他是明光..

    皇帝
  •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安徽巢县(现巢湖市)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将领和政治家,中国..

    政治家
传记书行,经典传世
Copyright © 2025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