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 个人生平
- 早年经历:朱由检生于北京紫禁城慈庆宫,五岁时母亲去世,由李选侍抚养,后改由另一李选侍抚养。
- 登基为帝: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受封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
# 主要事迹
- 铲除阉党:即位之初,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
- 应对内忧外患:在位期间,后金(清)势力崛起,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屡战屡败,先后失去大片领土。同时,明朝陕西和河南等地连年天灾,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对明朝统治构成致命威胁。
- 频繁更换官员: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人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
# 结局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终年三十四岁,史称“甲申之变”。清军入关后,为他上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后改愍皇帝),葬于思陵。南明弘光政权上庙号思宗(后改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隆武政权改庙号为威宗。
# 历史评价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