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元末明初文学家,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享年八十余岁。以下是关于贝琼的详细介绍:
籍贯与生平
- 籍贯:贝琼的曾祖贝珪在宋理宗时由苏州迁徙至崇德(今浙江桐乡),其家族在语儿溪畔筑室定居,此地后来被称为史山,即殳山(今属浙江海宁双山乡)。从贝琼的诗作中,可以推测他可能就是海宁当时的殳山人,如《殳山隐居诗》中所描绘的隐居生活场景,与殳山的地理环境相契合。
- 生平经历:他少年时即颖悟过人,性格坦率,不修边幅却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曾师事同乡黄次山和会稽的杨维桢学习诗文。元末世道混乱,贝琼选择隐居教授,往来于华亭(今江苏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宁)之间,门生众多,还曾在幽湖(今桐乡濮院)的朱显道家担任主教。48岁时,他才开始领乡荐,游历京师,并因创作《真真曲》而声名鹊起。当时张士诚占据平江(今苏州市),贝琼选择隐居殳山,屡次拒绝张士诚的征召。明洪武三年(1370),他被举荐为明经,召入朝廷修撰《元史》,同僚李敏卿等人称赞他叙事直率而不徇私情。史书完成后,他受到赏赐并返回家乡。洪武六年(1373),又以儒士身份得到举荐,担任国子助教。
文学成就
- 诗歌创作:贝琼师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处而去其短处,其诗论推崇盛唐时期的诗歌风格,而不效仿宋代熙宁、元丰等时期的诗家。他的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其诗作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秋思 其一》中“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巾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荷翻太液非前日,花落蕃禧又暮春。莫上高楼望西北,远山犹学捧心颦。”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如《己酉端午》中“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以端午节为背景,借屈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的孤独与清醒;还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如《洪武六年五月初一日早朝奉天殿西域国师来朝盖前有代所无也目击盛事因赋》记录了洪武六年五月初一日早朝时西域国师来朝的盛况,展现了明朝的国威和对外开放的姿态。
- 文章创作:他的文章冲融和雅,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清新自然之风。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了解元末明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史评价
- 贝琼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朱彝尊称赞他的诗作“足以领袖一时”,认为他在元末明初的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明史》也评价他“学行素优,将校武臣皆知礼重”,充分肯定了他在学术和品行方面的优秀表现。
其他领域
除文学领域外,还有多家以“贝琼”命名的企业,如上海贝琼齿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贝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与文学家贝琼并无直接关联,而是现代企业在商业领域的命名选择。
综上所述,贝琼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作和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他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成就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学问和真理,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