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以下是他的简介:
#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父亲是当地修道院总管,在他出生后的第3年去世,母亲是牧师之女,1774年改嫁。荷尔德林先后在登肯多尔夫、毛尔布龙修道院学校学习。
- 教育背景:1788年进图宾根大学神学院,阅读了柏拉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研究了卢梭、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谢林、黑格尔结为朋友,他最喜爱的作家是卢梭。
- 工作经历:1793年神学院毕业,有资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未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1796年初到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当教师,两年多的时间内,与女主人苏赛特·贡塔尔德之间发生了爱情,完成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小说和诗中的狄奥提马,就是女主人苏赛特。1801年初去瑞士的豪普特维尔第3次做家庭教师,不久回到尼尔廷根。同年去法国的波尔多,又做家庭教师。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
- 精神状况: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后期住在木工齐默尔的家里。1806年进图宾根精神病院医治。1843年6月7日逝世。
# 创作作品
荷尔德林的作品包括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他的诗歌歌唱生命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虔诚。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神灵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其语言风格独特,富有哲理和诗意。此外,他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
# 人物评价
荷尔德林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专门解说荷尔德林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揭示了存在的真理。荷尔德林与黑格尔和谢林曾在图宾根的新教神学院同窗,互为好友。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世界文学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荷尔德林的诗歌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尽管荷尔德林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的诗歌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