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之一。
人物生平
- 早年生活:王之涣出生于普通仕宦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就能精通经籍,善作文章,但科举上屡举不第。他少年时有着侠义之气,常与豪侠少年交往,后来改变志向,潜心读书。
- 为官经历: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期间创作了《宴词》《送别》等诗。不久后,他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居家十五年,期间游历鹳雀楼而作《登鹳雀楼》,远游边塞期间作《凉州词二首》,并与高适、王昌龄等人联唱迭和,留下旗亭画壁的典故。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再入官场,担任文安郡文安县令,以官清白、公平著称,但不久后便因疾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文学成就
- 诗歌风格:王之涣的诗多被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的作品以风景、边塞题材诗作尤为著名,用词朴实,意境深远,西北风光的诗篇大气磅礴,韵调优美。
- 代表作品:其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最为著名。《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绝唱;《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诉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广为传诵。
墓地情况
- 王之涣去世后归葬于洛阳北原。近年来,在河南洛阳孟津区邙山出现了王之涣的墓碑,但当地文旅部门多次表示,该位置缺乏考古证据,系有人私自所立。
王之涣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其在唐代诗坛上却有着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深受后世喜爱和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