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
#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1905年3月26日,弗兰克尔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母亲是虔诚的犹太教徒。15岁时,他对生命意义产生质疑与好奇,并开始被弗洛伊德的学说吸引,同时也阅读阿德勒的著作,尤其赞赏阿德勒的理论,成为阿德勒学派的热烈拥护者。
- 学习及职业发展:1923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期间将精神医疗与哲学结合,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这成为他日后研究工作的中心。193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自己开业,从事神经病症和精神病的治疗。二战期间,他和家人被纳粹逮捕,关押在多个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均在集中营中死去,只有他和妹妹幸存。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任教,并任维也纳总医院神经科教授等职。
- 创立意义疗法:基于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他创立了意义疗法,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的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统合而成的整体,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意义疗法通过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
# 主要成就
- 学术成就: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流派,对心理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 著作影响: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其中,《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量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该书通过他在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在苦难与挫折中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深层意义,强调面对生活应有的态度——珍惜和感恩。
# 个人生活
- 1942年,弗兰克尔与未婚妻缇莉(Tilly Grosser)在集中营中举行婚礼,但妻子在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伯根-拜尔森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与助手Eleonore Schwindt相恋并于1947年结婚。
- 67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讲推广意义治疗。
维克多·弗兰克尔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生命哲学,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寻找生命的意义,活出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