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FONG TSE KA),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 教育背景
- 1914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从夏丏尊学习国文。
- 1921年,他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学习油画,其间迷恋上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画家竹久梦二的作品,对这种“兼有绘画与文学效果”的简笔漫画情有独钟,这一风格也影响了他一辈子。
# 职业生涯
- 1919年,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 1922年,他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 1924年,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我们的七月》上刊载,这是丰子恺首次公开发表的绘画作品。
- 1925年,《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将丰子恺的画作冠名为“子恺漫画”,一经发表,广受好评,“漫画”一词从此被大众接受,日渐盛行,丰子恺也因此被人们誉为现代中国“漫画的鼻祖”。
- 1949年后,丰子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 艺术成就
- 丰子恺的漫画以简洁疏淡的线条和墨的变化,构成妙趣横生的画面图像,着墨不多,但传神达意,大繁至简,却寓理于画,既有中国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意蕴,又有“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韵致,记录世态人情,诠释文人情怀,雅俗共赏,别具一格,为中国现代文艺领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美术世界。
- 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
# 个人生活
- 丰子恺特别相信缘,还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缘缘堂。
- 他热衷于将日常生活中触动心绪的所见所闻,即兴描绘下来,其漫画创作大致分四个时期:古诗句时代,儿童相时代,社会相时代,自然相时代。
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童心的赞美和纯真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在漫画、散文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散发着纯真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