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官员。
生平经历
- 早年: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自幼随叔父梅询宦学于各地,屡应进士不第。
- 仕途:天圣六年(1028年),以叔父梅询荫补太庙斋郎,历任河南、河阳主簿,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盐税等职。庆历八年(1048年)为国子博士。皇佑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后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
文学成就
- 诗歌创作: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其诗风格“闲肆平淡,涵演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很大。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反对浮艳空洞的诗风。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外”的艺术标准。
- 著作:诗文被编为《宛陵集》60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他尚有《唐载记》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1卷等。
轶事典故
- 进士考试时,梅尧臣为考官,发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论”,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写,为避嫌,将苏轼的卷子取为第二,而将曾巩的卷子取为第一。
人物评价
- 欧阳修称其为“诗老”,表示内心的钦慕。陆游对其也极为推崇,认为他是李杜之后的第一位作家。
梅尧臣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