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
- 政治生涯:最初两任节度推度,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被贬为阳山县令,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门侍郎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文学成就
- 古文运动: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
- 文学理论: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道合一”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代表作品:有《韩昌黎集》传世,代表作有《原道》《师说》《获麟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晚春》《盆池五首》《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历史评价
- 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轶事典故
- 韩愈在潮州任职期间,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如驱除鳄鱼、关心农桑、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等,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将鳄溪改名为韩江,东山改名为韩山,并修建了韩文公祠等纪念他。
- 在宣城时,韩愈曾避地江南七年,视宣城为故里,后人慕其名,在敬亭山麓建“唐昌黎韩先生之祠”祀之。
- 其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韩庄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唐韩文公墓”碑等,园内保存有其手迹“鸢飞鱼跃”的拓片,墓冢前的两棵唐代柏树“唐柏双双”也历经千年,成为独特景观。
韩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政治、教育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代文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