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以漱溟之名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教育背景与学术生涯
- 1906—1911年在顺天中学堂读书。
- 1916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讲印度哲学,期间讲授佛教哲学,开设孔子研究课程,出版《印度哲学概论》等著作。
# 政治与社会活动
-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
- 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参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常务委员。
- 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积极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 主要思想与贡献
- 文化哲学:提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认为世界未来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
- 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是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主张通过恢复法治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并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实践。
- 新儒学思想:糅合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
# 人物评价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林毓生评价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与担当,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也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