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竞生(1888年2月20日—1970年5月4日),原名张江流、张公室,广东饶平人,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与革命活动:1907年考入清朝设于广州的黄埔陆军小学,因偷看《民报》和其他革命读物,萌发了反清思想,在学校里带头剪辫,结果被开除。后往新加坡谒见孙中山,被派回国参加革命活动。1912年12月至1915年就读巴黎大学,1919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北大任教与思想传播: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大学课堂讲授“逻辑学”和“美治”思想;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和确立风俗学;最早翻译卢梭的《忏悔录》;最早发表人体裸体研究论文;率先提出计划生育。1925年,张竞生在《京报副刊》刊登题为《一个寒假的最好消遣法》的启事,公开向社会征集个人真实“性史”,结果共收到投稿300余篇,他从中选了7篇最具代表性的,编为《性史》第一集,于次年出版,也因此饱受争议,很快就因为“有伤风化”被封禁。
- 后续经历:1927年,张竞生离开北大,去上海开办书店。再后来,干脆隐居起来。1949年后,他写作了多部哲学著作,但在“文革”时,他被扣上了“反动权威”的帽子,遣往乡下劳改,最终在“牛棚”里突发脑溢血去世。
# 婚姻家庭
张竞生的婚姻生活颇为坎坷。他共有三任妻子,其中两位妻子最终选择了自杀,而第三任妻子则在与张竞生离婚后,选择与前夫复合。这些婚姻的悲剧,与张竞生个人的情感观念以及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社会评价
张竞生以其惊世骇俗的大无畏勇气,选择了以“性”为切入点来剖析人的自然生命力,反映出他在中国现代启蒙运动下思考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路与学术个性。他以“性”为视角的生命意识的追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面对世界性现代思潮的一种独特思考,其中即便有一些异端与偏激,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某种程度的先锋性和现代性意义。鲁迅先生曾说:“张竞生的主张要实现,大约要到二十五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