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蒙古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以下是关于萧乾的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萧乾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家庭,是遗腹子,童年时期与母亲相依为命,11岁丧母后开始独自闯荡,曾在教会学校崇实学校半工半读。
- 文学起步: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曾协助埃德加·斯诺编选《活的中国》。1935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同年出版毕业论文,该文在中国书评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 文学生涯:20世纪30年代,萧乾的小说创作初露锋芒,其作品以浓烈的情感表达、深厚的底层关怀、诗意的意境营造等成为京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长篇小说《梦之谷》等。尽管数量不多,但他的小说构思精巧、比喻独特,既具民族特色,也有现代色彩。
- 新闻事业:1935年进入《大公报》工作,先后主编过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主持过国际问题社评。抗战期间,他深入前线采访,发表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和特写,成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
- 海外经历:1939年,萧乾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1942年夏,他辞去教职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主攻英国心理派小说。1944年6月,他终断了在研究生院的学习,做了专职战地记者,并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回到中国。
-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历任中国作协名誉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民盟中央顾问,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里柯克小品选》等。粉碎“四人帮”后,又译有《培尔·金特》《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等。1990年,和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1994年出版。
# 文学贡献
- 小说创作:萧乾的小说既有中国文学传统诗篇般的精巧构思,又广泛吸取了西方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意识流等的运用使其作品构思精巧、比喻独特,既具民族特色,也有现代色彩。其散文清雅俏皮,杂文铿锵有力,在当时与沈从文并称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 新闻报道:作为战地记者,萧乾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记录了二战期间欧洲战场的真实情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还具有文学价值,被誉为“文学性的新闻报道”。
- 文学翻译:萧乾在文学翻译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与妻子文洁若合作翻译的《尤利西斯》被誉为“天书”的中文版,让中国读者领略到了世界文学名著的魅力。此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人物评价
- 萧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记者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事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新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知识分子,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萧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新闻报道和文学翻译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