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1909年10月26日—2000年3月6日),原名徐琥,谱名诗荃,字季海,晚年以徐梵澄为通名,湖南长沙人,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印度学研究者,被誉为“现代玄奘”和“中国新兴版画创作第一人”。
# 生平经历
- 早年: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毛泽东曾是他的地理老师。1926年考入武汉中山大学历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
- 留学德国: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期间研究美术史,练习木刻艺术,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创作第一人。
- 回国任教:回国后,抗战期间任教于中央艺专,后任中央图书馆编纂,兼任中央大学教授。
- 赴印讲学: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1951年进入南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翻译、著述、讲学27年。
- 晚年回国:1978年底回国,经任继愈推荐,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
# 学术成就
- 语言: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梵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多种语言。
- 翻译:系统翻译尼采著作,如《苏鲁支语录》《尼采自传》等;翻译印度吠陀—吠檀多哲学经典,如《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等;用英文著述《小学菁华》《孔学古微》等,向西方介绍中国学术精华。
- 学术研究:将中国、印度学术传统与德国东方学研究传统结合,提出独到见解,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从音韵学入手,对比梵文与长沙话,揭示佛教对中原语言的深刻影响,为印度学研究提供新方法。
# 人物评价
徐梵澄是真正打通中西印文化精神的大师,在每一领域都涉猎颇深,劳作累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但其学术成就长期被低估,他本人也从不张扬,视名利如浮云,专注于学术研究。
徐梵澄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跨文化交流的贡献,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独特而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