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侗族,湖南会同人,是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位居十大将之首。以下是关于粟裕的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 入党革命: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在华中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指挥了车桥战役等著名战斗,有效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巩固和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了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其中,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为解放战争初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淮海战役更是以少胜多,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部队,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 人物成就
- 军事成就:粟裕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部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 荣誉表彰: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 人物评价
- 毛泽东评价:毛主席曾称赞粟裕是“最会打仗的人”,对他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 刘少奇评价:刘少奇认为粟裕实战经验丰富,具备元帅的料子,曾在1955年授衔时力挺粟裕入选十大元帅。
- 陈赓评价:陈赓认为粟裕功高盖主且刚直不阿,这是他建国后仕途不顺的原因之一。
# 轶事典故
- 夫人赋诗:粟裕的夫人楚青曾为他赋诗,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爱意。
- 颅中弹片:粟裕在战争中头部受伤,颅中留有弹片,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
- 身后平反:1958年,粟裕被错误地批判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后来得到了平反。
总之,粟裕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