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3。
# 家世背景
孙武出身于齐国贵族家庭,其远祖可以追溯到舜的后代虞阏父。虞阏父在周武王伐纣时担任陶正之官,因管理有方,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其子满,并封满于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赐姓妫。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奔往齐国,成为孙武的直系祖先。完的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官至“上大夫”,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乐安并赐姓孙氏,即为孙武的祖父3。
# 生平经历
- 避乱奔吴:公元前532年,齐国内乱,孙武对齐国内部卿大夫之间无休止的矛盾斗争心生反感,又对齐国的局势感到失望,因而离开齐国前往吴国,潜心研究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2。
- 吴宫教战: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阖闾为考验孙武的军事才能,让他以宫女180名操演阵法,孙武严肃军纪,斩杀担任左、右队长的吴王宠妃,使宫女们进退跪起,动作整齐,吴王由此知孙武能用兵,任命他为将军1。
-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2。
- 飘然高隐: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2。
# 主要成就
- 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内容涵盖了战争制胜的规律、战略原则、临阵战术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强调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应对客观之道,充满辩证法2。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北宋神宗时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蜚声海外,被译为英、日、德、法、俄、捷、朝等多国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经济、体育等方面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2。
- 柏举之战大败楚国:在柏举之战中,孙武以三万吴军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展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思想2。
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成为军事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