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任培国,字二南,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2。
# 革命经历
-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冬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 回国后,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历任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团中央局组织部主任、代理总书记、总书记等职,为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
- 1927年出席八七会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积极主张土地革命2。
- 1931年后,历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区中央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央党校校长等职,为苏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1。
- 1934年率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计划,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立下汗马功劳2。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与朱德、彭德应等指挥八路军开赴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2。
- 1940年后,参与中央重大决策,协助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制定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毕生精力2。
# 精神风范
- 骆驼精神:任弼时长期抱病工作,过度劳累使病情突然加重,46岁英年早逝。叶剑英评价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2。
- 三怕精神:任弼时常说自己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他始终以此要求自己,约束家人,丝毫不允许搞特殊化1。
- 艰苦朴素: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任弼时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一再强调“凡事不能超越制度。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更不能搞特殊”1。
# 对共青团和中国青年运动的贡献
- 在百年中国共青团史上,任弼时是唯一担任过团中央名誉主席的领导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是1920年于上海加入青年团,他辞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为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27周年撰写的纪念文稿。他为中国青年运动和中国的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
任弼时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