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瑄(1874~1924),字仲玙,号忘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2。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 家世背景
孙宝瑄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孙诒经曾任户部左侍郎,是光绪帝的老师;其兄孙宝琦在晚清时期担任过驻法、驻德公使以及顺天府尹,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他的岳父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兄长,曾任两广总督2。
# 个人经历
- 早年:他少时随父在京师读书,光绪十九年(1893年)以荫生分工部主事,保补员外郎1。
- 甲午战争后:甲午战争期间,与兄孙宝琦等十余名浙籍京官联名上书恭亲王请和,为舆论所垢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离京赴沪,同年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倡议改革,主张设报馆、兴学堂以启民智。在沪积极参与维新士人集会,为《时务报》撰稿人之一1。
- 庚子年:庚子(1900)中加入中国国会,列名干事。辛丑(1901)二月张园拒俄集会,曾登台演说1。
- 光绪二十八年:返京,因孙宝琦之介结识诸满洲亲贵。在工部升任帮稿行走,又任京师大学堂编书局分纂1。
- 入民国后:曾担任浙海关监督兼宁波交涉员、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员1。
# 思想主张
- 他主张立宪,反对排满的种族之见,对西方议院与民权有较深入的认识,认为应根据民智水平逐步推进政治变革2。
- 在思想上,他经历了从传统宋学到接受新学的转变,广泛涉猎东、西洋的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1。
# 学术成就
孙宝瑄著有《忘山庐诗存》,并自弱冠起坚持写日记,记录了其读书、处事以及对时局的看法,这些日记被整理为《忘山庐日记》《日益斋日记》,成为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史料1。
孙宝瑄以其开明的思想、积极的政治参与以及丰富的学术著述,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