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今江苏淮安)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下是关于张耒的详细介绍:
生平经历
- 早年:张耒少年聪颖,13岁能文,17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熙宁五年(1072年),游学于陈,从师苏辙。
- 仕途:熙宁六年(1073年),20岁的张耒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经范纯荐举,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起居舍人。后因被控“结党”落职,崇宁元年(1102年),又因为苏轼举哀再次被控“结党”,遂贬为房州别驾。崇宁五年(1107年),居于陈州。
- 晚年:张耒晚年生活较为艰难,但在文学上仍有创作。政和四年(1114年),张耒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文学成就
- 诗歌:张耒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诗作内容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如《劳歌》《和晁补之悯农》等作品表达了对劳苦百姓的同情。
- 词作:张耒的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 文学理论:张耒提倡文理并重,认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主张文章应自然流畅,反对雕琢文辞。
历史评价
张耒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北宋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追赠张耒为集英殿修撰,肯定了他的文学成就。
张耒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和生活的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