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生平经历
- 年少求学: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
- 初入仕途: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学,为宋宁宗讲学。
- 寒泉著述:因政治斗争被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年)被弹劾为“伪学魁首”,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
- 晚年生活: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谥号为文。
主要成就
- 理学思想: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形成“程朱理学”,对元、明、清三朝影响深远,成为官方哲学。
- 教育思想: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四书章句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 文学成就: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代表作有《春日》《观书有感》等,其词结有《晦庵词》。
- 重建书院: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这是我国书院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规,成为后世书院办学的典范。
人物评价
-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其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其学说还传播到日本、欧美等地。
轶事典故
- 少有大志: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四书》,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 鹅湖论学: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在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举行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后世纪念
- 朱熹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的朱子文化园内,武夷山也有一座朱熹纪念馆。
- 朱熹第二十九世裔孙表示,当代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教育了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能让他们站得直、走得稳、生活得更好。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其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理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