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年-1696年),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学者,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1630年(崇祯三年)10月10日,屈大均生于广东番禺,儿时随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1640年(崇祯十三年),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1646年(顺治三年)补南海县生员。
- 参与抗清: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陷广州,1648年(顺治五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等人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丧归乡。
- 逃禅与游历:1650年(顺治七年),21岁的屈大均削发为僧,法号今种,借佛门保全发肤与气节。十年僧侣生涯中,他游历南京、北京、扬州等地,遍访名山大川,结交志同道合的遗民志士。
- 退释归儒与晚年:1662年(康熙元年),屈大均退释归儒,蓄发还俗。康熙十三年,他曾参与吴三军反清活动,后见其无成而退出。晚年潜心著述,讲学授徒,致力于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主要成就
- 文学创作: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诗、词、文俱佳,尤以诗的成就最高。其诗作既有忧国忧民的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风格雄肆仙超,宗屈骚而兼尚李杜,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词风雄豪劲超,著有《骚屑》词。散文数量众多,有《翁山文外》《翁山文钞》等,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
- 学术研究:他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其中《广东新语》一书为屈大均的传世之作,该书详细记载了广东地区的自然风貌、物产资源、风俗民情、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思想主张
- 在诗学理论方面,屈大均秉承儒家思想,提倡以诗言道,主张诗人要有高洁的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强调诗歌要以“丽”为美却不失其“则”,以比兴入诗,追求诗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和中和朴素之美。
屈大均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坚定的民族气节以及对岭南文化的杰出贡献,成为明末清初一位令人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